博客年龄:16年5个月
访问:?
文章:1128篇

个人描述

姓名:***
职业:**
年龄:**
位置:中国,**
个性介绍:
*******

永远的哈姆雷特

2008-09-27 10:13 阅读(?)评论(0)

      有消息报道享誉海内外的著名戏剧导演林兆华,再度执导《哈姆雷特》。在谈到重新执导这部戏的目的时他说:“我想通过这部戏重整历史乾坤,表达人的困境,展现话剧的灵气。”我想哈姆雷特一定是林兆华心中最无法割舍的一部戏,一部对于他而言是凝聚了生命成长记忆的一部戏,哪怕导了又导,依然执著不舍。

      据了解在表现形式上,林兆华表示将延续“90年版”的解读方式。让年轻的、饱含着对生命无比期待与激情的哈姆雷特再次打动一颗颗年轻的心。18年前的一个寒冷的冬日,以年轻人为主的观众群为购买林兆华的《哈姆雷特》门票,在北京电影学院剧场外排起了长达数百米的队伍。18年后,林兆华还是希望通过这部戏把年轻人吸引到剧场,培养他们对戏剧的感觉。

      这一次濮存昕以55岁的高龄再度担纲,出演哈姆雷特,也同样可见他对这一人物的深深热爱与无法忘情。在经历了岁月风尘的洗礼后,当他再度走上舞台,去诠释自己心目中的哈姆雷特时,相信给观众的感觉一定是丰富而多义的;高圆圆扮演御前大臣波洛涅斯的女儿奥菲利亚,该是清新而自然的,正如奥菲利亚这一人物所具有的性格特征一样;而王后乔特鲁德这一角色则由我一直欣赏的演员陈瑾担当,她的表演风格含蓄而内敛,张弛有度,我想她一定会塑造出一个与众不同的母后形象。

      这时,真的希望能够去北京看一看林兆华指导的这部08版本的《哈姆雷特》,也许《哈姆雷特》寄托了他全部的戏剧理念与戏剧精神。当舞台上演绎着的哈姆雷特渐渐落幕时,我想那该是已有72岁高龄的林兆华,在戏剧舞台上悲情而华丽的转身与谢幕吧。与戏打了一辈子交道,在告别舞台的那一刻该有怎样的心情呢?是满足与幸福还是留恋与不舍呢,也许是各种情感刹那间的交汇。

      在当下的年代,哈姆雷特似乎离我们太过遥远了,可是对于真正读懂了哈姆雷特的人而言,就会觉得哈姆雷特其实从来都是鲜活的,他具有着无法抗拒的、永恒的生命力。“生存还是毁灭,这是值得的思考的问题;默然忍受命运暴虐的毒箭,或是挺身反抗人世的无涯的苦难,通过斗争把他们清扫,这两种行为,哪一种更高贵?

      死了;睡着了,什么都完了。要是在这一种睡眠之中,我们心头的创痛,以及其他无数的血肉之驱所不能避免的打击,都可以从此消失了,那正是我们求之不得的结局。

      死了,睡着了,睡着了也许还会做梦,嗯,阻碍就在这儿:因为当我们摆脱了这一具腐朽的皮囊之后,在那死的睡眠里,究竟将要做些什么梦,那不能不是我们踌躇顾虑。

      人们甘心久困于患难之中,也就是为了这个缘故;谁愿意忍受人世的鞭挞和讥嘲、压迫者的凌辱、傲慢者的冷眼、被轻蔑的爱情的惨痛、法律的迁延、官吏的横爆和费尽辛勤所换来的小人的鄙视,要是他们只要用一柄小小的刀子,就可以算清他自己的一生?

      谁愿意负着这样的重担,在烦劳的生命的压迫下呻吟流汗,倘不是因为恐惧不可知的死后,惧怕那从来不曾有一个旅人回来过的神秘之国,是他迷惑了我们的意志,是我们宁愿忍受目前的折磨,不敢向我们所不知道的痛苦飞去?这样,重重的顾虑使我们全变成了懦夫,决心的赤热的光彩,被审慎的思维盖上了一层灰色,伟大的事业在这种考虑之下,也会逆流而退,失去了行动的意义。”

      一百个人读哈姆雷特,就有一百个不同的哈姆雷特,哈姆雷特是多解的,是年轻而永不凋零的戏剧之魂。对每一个热爱戏剧的人来说,莎士比亚是属于整个世界的。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民族都演绎过他们所理解的哈姆雷特,哈姆雷特已成为许多人心中的一种情结,一个人文主义复苏的文化符号。随着历史的变化与发展,哈姆雷特所传达的已不只是一个复仇的故事那么简单,哈姆雷特传递了太多人类关于命运的种种思考。

      当年考戏剧文学专业,要求学生必读的戏剧经典之一便是列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之首的《哈姆雷特》,又可译作《王子复仇记》。那时在对西方历史文化背景知识掌握的近乎可怜的状态下,为应付考试,我开始恶补西方戏剧史与莎士比亚。读《哈姆雷特》总会读到睡着,特别是读着剧本中那些拗口的长长的人物名字,以及晦涩难懂的台词,不由人暗恨滋生,都是些什么老古董的玩意儿,让人不得超脱。直到有一天,在老师的讲解和自己的领悟中,才慢慢走近了哈姆雷特,走近了他起伏跌宕的命运轨道,也从此爱上了哈姆雷特,我相信,哈姆雷特在热爱他的人们心中是不朽的!

  最后修改于 2008-09-27 15:12    阅读(?)评论(0)
 
表  情:
加载中...
 

请各位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