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年龄:17年8个月
访问:?
文章:1130篇

个人描述

姓名:***
职业:**
年龄:**
位置:中国,**
个性介绍:
*******

江畔依然很冷

2013-03-14 07:33 阅读(?)评论(0)

      7点多出门,天才暗下来,有风。走完大半程,脸颊被冬末初春尖溜溜的夜风吹得生疼,手指有点僵。松花江上的雪在静静等待融化。三月的北方,春天还深藏不露。树枝头落着歇脚的麻雀,像冬天摇而未落的树叶。

路上走着,我们偶然谈及生命的终极意义,这是一个令人相当困惑的问题,困惑源自这一追问的多解,亦或最终也无法找到答案。

看到一篇采访作家阎连科的文章,54岁的阎连科也许正处于生命的中年危机状态,他对自己将生命中几十年的好时光全部用于写作,这一过程的意义产生了质疑,他自问:究竟有无意义,意义何在?生活中,我们也会对自己行动背后,这样或那样有关意义的问题进行追问。

阎连科还没有找到答案。他说自己年轻那会儿只想离开土地、离开农村,想依靠写作改变命运。读高中时,他从报纸上看到,张抗抗因为一篇小说获奖,从农村走回城市,这让他看到未来的一线希望。他说那时自己怀着一种功利心,其实是利用了文学。历尽创作艰辛,写作给他带来了荣誉,帮他摆脱土地,走进城市。

阎连科说过去的许多年他写得异常苦闷,生活除写作之外,再无其他内容,也不允许他有精力旁顾。如今他在想如果少了文学相伴,生命真的就没有意义,没有快乐了吗?他质疑就算托尔斯泰那样伟大的作家,现在又有多少人在读他的作品?儿子去英国留学,他让儿子选择读法律而不是文学,他希望儿子跟他走一条不一样的路。

阎连科说自己最近有一段时间没有写作了,不想写,有写不下去的感觉。今年上半年准备出去走一走,可是他说从国内的酒店走进国外的酒店又有多大意义呢?而我想,做一件事我们是不是一定要追问它的终极意义,在过程中经历的悲喜和磨砺,又算不算得上是其意义的一种呢?

《美国往事》的导演瑟吉欧·莱昂苦等20年才终于将这部经典拍摄完成。但在他生前,这都电影并没有给他带来应得的荣誉,只是在他死后,这部电影才引起人们的关注。瑟吉欧·莱昂一生只拍了7部电影,《美国往事》是他生前完成的最后一部作品。为完成这部电影他放弃了执导《教父》的机会。

《美国往事》由于片时过长,原被瑟吉欧·莱昂剪辑为10个多小时的片子,在当年的戛纳电影节上只放映了4个多小时。在美国上映时,更是惨遭横切竖剪,缩短至139分钟,导致故事叙述不清,电影因此遭遇了口碑和票房的双重惨败。

这部电影带来的伤痛,使这位意大利导演深受打击,从此再无作品问世。5年后,瑟吉欧·莱昂病逝,就此抱憾而去。但他留下的这部讲述友谊与救赎,生命与时间的经典,却为一代又一代热爱艺术与电影的人所推崇。这时,我们还须追问其中的意义吗?

董给我讲述了他看的一部谍战片,片中的主人公耗尽大半生的时间和精力要揪出隐藏在他们身边的暗鬼,而直到退休后一切才真相大白。他向他的老战友追问这些年他们工作的意义何在?老战友答:“我们赢了。可是这又能算作一种终极意义吗……为了不惹恼上帝,不想也罢。

夜里传来断续的鞭炮响,听来更像一声声送别,这一回,年的身影终于消失不见。时光一波波流过,想在梦中穿越时光,“灵魂出窍时但求你梦见我 

看朱利安·巴恩斯的短篇《复活》中有这样一句:“托尔斯泰在他的日记中写道:‘屠格涅夫——康康舞。悲伤。’从最初的抗拒到最后的接纳,又从最初的接纳到最后的抗拒,生命从不走直线。

看杨·斯维拉克的《旅行》,一部充满诗意和哲学气息的公路电影,更有让人迷恋的美丽的捷克风光。“让生活的每一个瞬间都成为可以上路的理由 ,在路上的遇见,途经的美好与失落。这一生你遇到过的人,他们都等在路上,等待再度与你相遇。 

  最后修改于 2013-03-14 17:09    阅读(?)评论(0)
该日志已被搜狐博客录用:http://blog.sohu.com/
 
表  情:
加载中...
 

请各位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